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安徽:先行探新路 试点创示范 打造全域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10-31 10:46:35 来源:安徽省林业局 责任编辑:李岩芯 阅读量:37
安徽省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绿色屏障,更是森林防火重点区域。近年来,安徽坚持以林长制改革为统领,全力开展责任落实、源头治理、基础建设、应急处置等工作,全省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得到显

安徽省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绿色屏障,更是森林防火重点区域。近年来,安徽坚持以林长制改革为统领,全力开展责任落实、源头治理、基础建设、应急处置等工作,全省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得到显著增强,连续22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从“十三五”期间年均52.6起下降至现在的3起、受害森林面积从38.7公顷下降至1.1公顷。

构建网格管理新模式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全国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省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统领,建立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结合各级林长责任区,在林长制大框架内建立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五级森林防火网格,建立由各级林长担任网格负责人,各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和“一林一警”责任民警、“一林一技”科技人员为网格成员,村民组长、护林员为村级网格员的网格化管理队伍。方案明确,实施“增强网格管火功能、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设林火阻隔系统、提升初火处置能力”四项能力提升行动,不断提高预防和应对森林火灾的水平,筑牢森林防火屏障。依托安徽省森林防火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分级汇集网格基础数据,实时接收前端感知信息,形成网格化管理“一张图”,健全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上图定位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落实各级林长定期巡林制度,采取针对性提醒、清单式督办、闭环式问效等方式,进一步压实网格管理人员责任,完善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1.jpg

2023年安徽省林业系统森林防火综合演练和技能竞赛活动现场。

2.jpg

应急演练中,防扑火队员使用风力灭火机、二号工具等进行灭火作业。

森林防火责任重于泰山。任务不清、职责不明、责任不落实是影响森林防火工作的重大障碍。一直以来,省林业局充分发挥林长制制度优势,始终紧紧牵住责任落实这个牛鼻子,压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充分利用林长制协调联络机制,强化与各类成员单位协同配合,保持与应急、公安等部门密切合作,持续引接环保、公安、电力、气象等各部门要素资源,在火源管控、防火督查、政策帮扶等方面协同合作,形成部门合力、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每年春防、秋防重要节点,提前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适时发布总林长令,要求各级林长常态化开展巡林督查,年均组织开展巡林超20万余次,协调解决问题达1.5万余个。

强化责任落实新举措

10月是安徽省森林防火宣传月,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各类森林防火宣传活动。10月27日上午,由安徽省林业局主办的安徽省暨黄山市2023年秋冬季森林防火集中宣传月活动在黄山市屯溪区启动。森林防火公益广告“乘”上公交车,铜陵市在9辆公交车车身上投放了“严防森林火灾,共享生态家园”“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等宣传标语,成为城市里流动的风景线。安庆市举办了第一届“国元保险杯”森林防火演讲比赛,10名选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森林防火好故事。旌德县面向中小学生组织开展“关注森林防火,守护绿色家园”海报设计大赛,共收到投稿作品178幅。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东至县扎实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五进”活动。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民森林防火意识,营造森林防火良好的社会氛围。

3.jpg

护林员开展森林防火巡护和宣传工作。

4.jpg

无人机开展森林防火巡护。

森林防火,需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源头管控更是防火治本之策。近年来,省林业局针对全省人为火灾占比高、冬春季高发等规律特点,构筑“宣传教育、入山检查、林区巡护、隐患治理”四道防线,着力推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在防火期来临前,提前发布禁火令、明确禁火区域、布设进山哨卡,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短信、微博、微信、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方式,把防火政策、火灾危害、避险常识深入宣传到林区居民点和风景区,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留死角,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关注的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5.6万名护林员作用,全面落实包片责任,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紧盯山头、地块、坟头、路口,对入山人员和车辆加强管理,切实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高火险期增设临时防火检查站、增加临时护林员,做到全天候值守、全区域巡护、全覆盖防控,确保火源不入林、火种不上山。

完善网格隐患排查整治台账。针对历史火灾多发区域,着重推进“靶向治理”,安庆市投入2.9亿元改造芭茅山24.88万亩,滁州市建立“一坟一档”7.6万处,全省及时排除“林区五清”隐患2.86万处,完成林区输配电设施治理1248公里,最大限度防范火灾发生。

出台《安徽省森林违法违规野外用火举报奖励实施办法》,规定自今年11月1日起,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有权向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举报森林违法违规野外用火行为及隐患,经查证属实的,依照本办法对举报人给予奖励,进一步提升火源管控水平。

常态化开展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每年查处、制止违法用火超500余起,严防火种进山。推动森林防火与“林长+检察长”机制相结合,针对性加强森林火案行刑衔接,今年以来打击处理违规用火330余起,移送起诉7人次,形成打击违规违法野外用火的高压态势。

拉高基础建设新标杆

“森林防火提醒:您已进入重点防火区域,辖区内严禁吸烟,禁止一切野外用火,不准携带火种进入林区……”

为解决林区内因地势险要、死角众多等导致防火宣传不到位、无法实时监控林区情况等问题,宁国市在全市林区重要部位布设66套森林防火语音宣传杆,以“技防”能力提升推动森林防火工作末端见效。

大力推进森林防火基础建设水平是提升森林本质安全的关键手段。近年来,省林业局坚持全省“一盘棋”理念,按照长短结合、急事先干、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整合社会资源参与,不断深化“智慧防火”,加强与造林绿化、国储林等各类项目衔接,推进防火道路、林火阻隔网、消防水池建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物防技防水平。

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省本级资金9800余万元,专项提升基础设施、物资装备能力,加快配备灭火水车、高压水泵、引水上山设施等以水灭火系统建设。推进黄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引水上山工程,重点完成重要设施周边、火情易发多发等网格区域的视频监控体系、无人机巡护建设,相继建设森林防火高点视频监控1300余个,建立固定翼、多旋翼、自动机巢等各类型无人机梯队。

高度重视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按照“因险设防、重点突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省市县毗邻地区以及森林火灾易发、多发地段,统一布局,科学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工程建设,提高林火阻隔系统密度。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设工程阻隔带12900余公里、生物阻隔带5200余公里。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全省已整合统筹资金超过7000万元,正在推进和完成新建林火阻隔系统达800公里。

坚持科技赋能,着力构建全省统一、分级管理的森林防火信息化系统。在无为市周家大山国有林场,分布在林区重要视角点的5路监控摄像,24小时不间断旋转扫描,将画面实时传输到森林防火监测预警控制室,一旦发现烟火点,便立即向手机客户端推送消息。通过监控软件定位和导航,管理人员能立刻赶到烟火点现场,极大地提高了森林防火管理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了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和应急救灾水平。以“网格化+数字化”模式为支撑,下一步,将积极探索建立网格电子地图,健全网格管理基础数据集成与运用,加强数据更新和互联,实现实时感知、智慧管理、共享共用,为网格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建立防灭一体新机制

10月30日至31日,2023年安徽省林业系统森林防火综合演练和技能竞赛在滁州市全椒县举行。来自各市林业局和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等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的20支队伍共计160人同场比拼,激烈角逐团体奖和个人奖。

不断提升火情早期处置能力,是最大限度减轻森林火灾危害的关键。近年来,省林业局坚持防灭一体,积极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火情处置圈。健全预警响应机制,统筹各类卫星遥感监测资源,实时动态发布全省气象火险信息,各级平台随时随地与网格员视频连线、线上调度,实现跨区域、跨层级指挥调度。出台《安徽省林业系统森林防火应急预案》,每年分级开展安全培训、演练和技能竞赛2万余人次,以赛促训、以练促战。

在原有38支省地共建专业防扑火队伍基础上,高标准打造黄山等7个重点区域机动队伍,形成全省跨区域支援的专业力量。加强国有林场等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市域、县域内快速反应、快速支援。森林防火重点乡、村分别建成不少于15人、10人的防扑火队伍,确保火险火情得到迅速处置。建立毗邻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做到监测信息互通、物资装备互用、基础设施共建、人员力量互补,实现“无火共防、有火共扑”。

全面加强一线林区和山场的管理,建立健全重点单位防火责任人上岗制度,完善护林员聘用和绩效考核机制。省级层面先后出台防火督查办法、约谈办法等系列制度,综合运用督导、检查、通报、约谈等多种手段,让压力传导“零衰减”“无死角”,真正咬住“责任”二字倒逼责任落实。

强化值班值守。严格执行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和事故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坚决杜绝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重点时段,积极部署林区各类消防队伍靠前驻防、携装巡护、严阵以待,确保发生火情第一时间快速出动、精准处置。

责任编辑:周润清 黄慎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ahfangtan.com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本网动态
李岩芯 2024-07-19 11:47:00
尹晓松 2024-07-15 08:47:22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安徽访谈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华人英才》杂志社网络中心 主办  法律顾问:合肥淮商律师事务所 赵健志律师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举报邮箱:fuyangxx@126.com

工业信息化部许可/备案号:皖ICP备2021017813号  

Copyright 安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下载.png  timg.jpg


   

皖公网安备 34120302000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