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超2800亿投资,“安徽水网”呼之欲出

发布时间:2021-09-01 17:50:36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丁明侠 阅读量:73
近日,省水利厅印发《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以2025年基本建成“安徽水网”框架、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实施“安徽水网”工程,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其中,“十四五”规划总投资为

一项项水利工程开建,一次次河道治理实施,一个个大型灌区建设……伴随着安徽“水利网”的日趋完善,水利设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应日益凸显。

近日,省水利厅印发《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以2025年基本建成“安徽水网”框架、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实施“安徽水网”工程,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其中,“十四五”规划总投资为2845亿元。

更坚固:锻造“防汛利器”,构建“防洪安全网”

对于安徽而言,水旱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是威胁最大、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

1.jpg

水利工程,是防御洪涝灾害的“利器”。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利网的不断完善,我省成功防御了2016年长江流域大洪水、2018年“温比亚”台风暴雨,有效防抗2020年长江及巢湖、淮河、新安江同期发生的大洪水,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取得了防汛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是《规划》关于防御洪灾的提出的目标,其中提到,将以大江大河、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为框架,以城市防洪安全为重点,完善流域、区域城乡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

具体来说,《规划》提出,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流主要堤防防洪能力全面提升,行蓄洪区调整与建设基本完成,重点涝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洪水干旱监测、预报、预警、调度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的防洪体系建设更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近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伤亡事件,敲响了城市防洪的警钟。

《规划》特别提到,要完善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着力解决城市防洪能力与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整体偏低等问题。

《规划》明确,完善合肥等5座国家重点防洪城市、黄山等4座国家重要防洪城市以及其他地级市防洪体系建设,开展县城、产业园区防洪工程建设。适时开展城市防洪规划修编,注重城市河道堤岸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城市河湖、湿地等调蓄空间的保护和恢复,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更高效:实施调水供水工程,打造“供水保障网”

引江济淮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更是一条跨越江淮分水岭的人工“天河”。

2.jpg

送来一渠清泉干净水,建设一道靓丽风景线,打造一条生态经济带……可以说,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引江济淮工程,是“安徽版”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丰富的水资源润泽缺水的皖北地区。

安徽水资源“南丰北缺”。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不相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产布局也不相匹配。

3.jpg

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远水也能解近渴”,跨地域实施调水工程,才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近年来,安徽建设了一批调水供水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影响处理工程全面完成,淮水北调工程2019年竣工验收,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大型灌区改造与配套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十三五”期间,淠史杭灌区向合肥城市调水23亿立方米;淮水北调2020年试通水以来,共向淮北市、宿州市调水2000万立方米。

未来五年,安徽的供水保障网如何继续完善?《规划》提出,以骨干引调水工程为依托,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构建以长江、淮河、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为横,以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工程为纵的“三横二纵”全省水资源配置骨干网,实现南北相通、东西互济。

与此同时,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让农村群众尤其是皖北地区群众喝上优质水。

更清澈:实施水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呵护水资源

唯有下大力气保护水资源、呵护水生态,“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才会跃然眼前。

《规划》明确了河湖生态治理的具体目标。其中提到,将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和水生态治理,加快建设以长江、淮河、新安江、引江济淮为主线的生态廊道。

4.jpg

一批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将相继实施。《规划》提出,以实现健康水生态为目标,实施巢湖、升金湖、南漪湖、白荡湖、陈瑶湖、天河湖、天井湖、沱湖以及淮河干流淮南、蚌埠市城区段、涡河、大运河、水阳江等河湖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

同时,我省还将结合生态保护要求,建设巢湖生态湿地蓄洪区,加快实施新安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恢复区域水动力条件,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ahfangtan.com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本网动态
李岩芯 2023-12-02 10:50:18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安徽访谈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华人英才》杂志社网络中心 主办  法律顾问:合肥淮商律师事务所 赵健志律师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举报邮箱:fuyangxx@126.com

工业信息化部许可/备案号:皖ICP备2021017813号  

Copyright 安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下载.png  timg.jpg


   

皖公网安备 34120302000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