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双减政策落地,打击补课班只是第一步,秋季开学后还有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1-08-19 18:45:42 来源:腾讯 责任编辑:丁明侠 阅读量:45
这样的变化让学生们开心不已,心里乐开了花,不过家长们内心喜忧参半,还有的家长满面愁容,在学生秋季开学后还会有新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学生们真正的减压,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中,应该是从双减落地开始的,受到最大打击的是校外的补习机构,辅导班不得不转型,让学生们真正的去健康成长和学习。

1.png

       双减主要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减轻压力和负担,而这种压力一个是来自于校外,一个是来自于校内的作业。

       这样的变化让学生们开心不已,心里乐开了花,不过家长们内心喜忧参半,还有的家长满面愁容,在学生秋季开学后还会有新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png

       双减落地补课班备受打击,9月1日后还有新变化

       双减可以说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他们能够轻松的学习,让他们全面发展,学生的补课时间减少了,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作业也是学生们压力的其中之一,9月1日开学后,学生们的作业要求更加严格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低年级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要求不布置家庭作业,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而初中的学生,书面的作业时间也不能超过90分钟。

3.png

       这样的要求确实是让学生减压,不过每个对于学习的态度是不同的,完成作业的效率也不同,老师们在布置作业上可能也会有一定的难度,不过相信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更能够取到书本中的精华和重点内容去布置。

       除此之外,课后服务也解决了很多家长的困扰,从秋季开学会,将进行5+2的课后服务模式,家长们可以在下班后接孩子放学,并且课后服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课后服务会更加丰富多彩。

4.png

       家长们可谓是半喜半忧,喜的是课后延时服务确实解决了他们的烦恼,忧的是应试考试下,以前家长们为学生报补习班,完成家庭作业,强迫式学习,学生们也是在学习,成绩也能够保持,家长担心这样的减负,学生们会放松自己,成绩下滑,而在家长的眼中,似乎成绩可以决定一切,而成绩也是至关重要的。

5.png

       家长应在家庭教育上,实现学生减负的意义

       首先笔者认为,家长们的焦虑现象和思维,也是造成学生压力大的因素之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升,确实每个家庭,家长们在孩子的身上投入了很多的心血,也期盼着能有回报,最大的回报就是成绩,在高考中金榜题名,但是过度的施压,会让学生们负重前行。

6.png

       其次,家长们应该学会去转变自己的思想,虽然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生活经验多,害怕学生走弯路,但是家长却不能替孩子去选择人生道路,家长更多的是应该引导他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并且能够培养他们的特长,爱好,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最后希望每个家长也能够做到在家庭教育上,为学生解压,而这种减负并不是让家长彻底的放手,而是不要过度的施加压力,比如有的家长在补习班不能上课的情况下,想尽各种办法,请家教补课,这样也就失去为学生减压的意义,所以家长们也应该去深思。

7.png

       学生在减压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过度的去放纵自己,国家重视学生,重视教育,学生也应该提升自律的能力。

       双减下学生压力减轻,学生自身应怎样做?

       学习上主动认真,提升学习效率

       学生压力减轻后,应该在轻松中去学习,在学习上应主动,上课能够认真的去听课,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提升课上黄金45分钟的利用,提升学习的效率,更好的利用课堂的时间。

8.png

       作业的完成上态度认真,扎实巩固

       放学后在作业的完成上,态度更要认真,能够提升写作业的速度以及效率,能够更好的去巩固白天所学习的知识和内容,让自己更加牢固的掌握,这种该学习就专心学习,该玩就尽情的玩,劳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们来说是最好的。

9.png

       笔者寄语:双减落地,打击补课班只是第一步,秋季开学后还有新变化,国家重视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真正的减负,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为家长真正的解决难题,所以学生在高兴的同时,也要严格的约束自己,提升自己的自律能力,学习效率,更好的学习知识。

       家长也应该转变思想,能够在家庭教育上做好,为学生做好辅助的工作,而不是去控制学生的人生,在家庭教育上也要给学生减压,这样学生才能够身心健康,更好的成长。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ahfangtan.com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安徽访谈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华人英才》杂志社网络中心 主办  法律顾问:合肥淮商律师事务所 赵健志律师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举报邮箱:fuyangxx@126.com

工业信息化部许可/备案号:皖ICP备2021017813号  

Copyright 安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下载.png  timg.jpg


   

皖公网安备 34120302000078号